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海口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厂家供应满天星海螺口哨 天然海螺工艺品

2021/2/11 15:42:14发布108次查看
'乐器历史
海螺(17张)
海螺,古称贝、蠡。是藏、蒙古、满、纳西、傣、京、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。藏语称董、措董、董嘎尔。蒙古族称冻思。傣语称海三。汉语称梵贝、法螺、螺号、玉螺、玉蠡等。流行于佛教寺院和全国各地,尤以西藏、内蒙古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甘肃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辽宁、吉林等省区最为行盛。
海螺作为乐器的历史悠久,自古为佛教法器之一,源于印度、东南亚诸国,随佛教传入我国。佛教经典多有记载,鸠摩罗什(343年—413年)译《妙法莲花经》卷一中提到“吹大法螺”,方便品中有:“若使人作乐,击鼓吹角贝,箫笛琴箜篌,琵琶铙铜钹,如是众妙音,尽持以供养”。求那跋陀罗(394年—468年)译《大法鼓经》上卷也有:“吹大法蠡。”佛教传入西藏后,在寺院中即使用了海螺。南北朝时,海螺已在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,北魏时期(386年—534年)云岗石窟雕刻中已有吹螺的伎乐形像。隋唐时期,海螺用于
九、十部乐的西凉、龟兹、天竺、扶南、高丽诸乐中。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载:“贝,蠡也,容可数升,并吹之以节乐,亦出南蛮。”唐贞元十七年(公元801年),南方骠国(今缅甸)所献乐器有玉螺,所献乐曲大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《骠国乐》诗中有:“玉螺一吹椎髻耸,铜鼓一击文身踊”之句。宋代陈?《乐书》“梵贝”条有:“贝,蠡之大者也。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,释氏所谓法螺。”明代王圻《三才图会》:“即以螺之大者,吹作波之音,盖仿佛于笳而为之者。”海螺除在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,还用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、劳动和娱乐生活中。据西藏古代文献记载,当筒钦尚未出现以前,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为主要吹奏乐器的,后来,筒钦便取代了法螺的地位。近代,海螺在佛教寺院中,仅用于诵经间歇时演奏和羌姆表演。
海螺
现代海螺采用海水中天然长成的大海螺壳制作(图135),螺壳呈螺旋状。大小不一,一般全长25厘米~33厘米。多选用颜色清白或有花条纹的海螺为佳,磨穿螺尖作吹嘴,并将吹嘴做成圆锥形或直筒形,外径2厘米~3厘米,中心吹孔较细,孔径只有1厘米,有的在螺的两端钻孔、穿以细皮绳,平时不吹奏时可斜挂于胸前或腋下。海螺装饰较为精美,一般多镶嵌铜或银片为饰,显得分外庄重和美观。不仅制成金属吹嘴,在螺身中部至螺口也镶以铜或银片,制成翅形的装饰物,在翅尾还缀有圆环,系以丝穗或彩绸为饰。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珍藏的一支银翅法螺,全长57.7厘米,翅长38.2厘米、翅宽23厘米,吹嘴长11厘米、直径4.2厘米、孔径1.8厘米,堪称法螺之最。西藏萨迦县萨迦寺珍藏有一支完好的元代海螺,相传为元代皇帝钦赐。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海螺多支,螺体多为白色,带有棕色、黄色条纹或斑纹,全长30厘米左右,螺口为不规则椭圆形,长径14厘米~16厘米、短径4厘米~11厘米。其中有一支极为珍贵的清代贝,全长35厘米,为乾隆年间(1736年—1795年)所制,取天然生长的清白色海螺,镶嵌以铜制吹嘴,螺身镶嵌翅形铜片为饰,一面镂刻精美花纹,一面刻有“乾隆御制”四字。这些海螺已被载入《中国乐器图鉴》大型画册中。
吹奏时,左手持握螺口,两唇紧贴吹嘴送气,发音作呜呜声。每支海螺可发出一个基本稳定的长音,因螺身大小不同,发出的音高也各异,一般在小字组至小字一组之间。海螺的音色与螺纹的粗细和多少有直接关系,一般说来,螺纹细、少者音色较明亮,反之音色较深厚。除作为法器用于佛教寺院外,在藏区尼姑庵里,要用吹贝祭奠死者。汉族地区也广为流传,在浙东民间器乐合奏舟山锣鼓中,海螺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。在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沿海地区,民间常以吹奏海螺召集群众聚会。
用海螺听大海的声音
浪漫的说法。科学的解释是,螺壳里面的形状是弯曲的,里面贮满了空气,所以当你在周围环境很嘈杂的地方,这些嘈杂的声音使螺壳里的空气振动,因此,你把海螺贴进耳边就会听到海潮的声音。当你在一个特别安静的房间里时,周围传来的声音很少,而且音量很微小,不能使螺壳里的空气振动,所以你把螺壳贴在耳边,就不会听到海潮的声音。
用海螺听大海的声音(2张)
另一种说法是,贝壳的结构使它依靠共振放大了环境中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,比如人体血液流动的声音。所以把贝壳放在耳边,你听到的多半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血液沸腾的声音。
'

衡阳市南岳旺发商行
张志平
13107346780
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小商品批发市场47---50号QQ279112705
海口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